Peter Speake-Marin Piccadilly
Peter Speake-Marin系列之第一回
文中手錶為私人收藏
2017年,獨立制錶大師Peter Speake-Marin離開了14年前他一手創立的品牌,Speake-Marin。恆錶論將以多篇連載,探索Speake-Marin在這位大師的帶領下是如何發展至今。
深入理解Peter Speake-Marin的作品,需要從他的履歷開始。Speake-Marin畢業於倫敦的Hackney Technical College (哈克尼技術學院)與瑞士Neuchatel的WOSTEP,他的鐘錶技術手藝卻是在位於倫敦Piccadilly Arcade的Somlo古董店得以精煉。如許多現代獨立製錶師,Speake-Marin的早期鐘錶生涯,是用在古董鐘錶的修復上。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Breguet,Arnold,和Frodsham。在修復古董鐘表的過程中,Speake-Marin除了深入了解到歷代大師的創作理念及設計過程,同時也給了他無數次自創鐘表工具與零件的實踐機會。
離開Somlo,遠離英倫後,Speake-Marin大師在瑞士租借了一所農舍,在臥室中建造了他的工作室。他的首面獨立作,是一面陀飛輪懷錶:高鼓形的錶殼,配上狹窄的錶框,以及由三枝圖形狀的制錶器獲取靈感的陀飛輪托架。後來命名為Foundation Watch(基礎錶),它的高身鼓形錶殼,與日後的Piccadilly相同。而由三枝圖形狀的制錶器獲取靈感的陀飛輪托架,經過改造後則成了Speake-Marin的標誌,亦用於Speake-Marin自動上鏈機芯的自動盤上。基礎錶其他的設計特點,例如矮壯的黑桃形指針,及小錶盤上單獨的螺絲,也成為Speake-Marin手錶上的特徵。
且看
Piccadilly的造型獨特,而文中的則是獨一無二。它是唯一配有蛇形指針的只顯時間手錶。而蛇形指針,一般是留給中央日期顯示。
由三個不同零件組成的鼓形錶殼,有著高身,細框,錶背上有深雕刻。這獨特的外觀,靈感源於Renaud & Papi的機芯架。路易15世風格的大錶冠,既方便上鍊,又符合人體工學。錶面,則更顯獨特。與普通的琺瑯質錶面不同,它有著細微顆粒質感。在大多數光線下顯出的暖白色,更加凸顯錶面不完美中的完美。
Speake-Marin早期作品的手工,相對精細。比如,擺輪上的倒角拋光,令人驚嘆。這款Piccadilly的指針,無論是造型還是金屬加藍處理,都比後期的Speake-Marin作品更精煉特別。
美中不足
不鏽鋼制上螺絲的錶耳結實固定造型,以各類拋角處理凸顯持久耐力感。同時,直線的錶耳也增加了手錶的直徑,佩戴時略感厚重。
對執著自製錶芯的愛好者,或許會看不起這款衍生於ETA2824的FW2012機芯。不過這個分析過於簡單:Speake-Marin大師取了最高規格的ETA2824機芯,再親自改裝了許多部件,包括秒鐘和時鐘齒輪,與卡農小齒輪。FW2012實現了Speake-Marin大師在Somlo多年累積的經驗所體會到對於鐘錶的理想:一面在設計和製造時,都考慮到日後持久性與可維修性的手錶。